10/31 社會變遷

◎問題與討論:

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


問題

試從這篇文章中延伸出你對台灣教育改革的看法與省思
(現況的問題何在、或許可行的解決方法、針對文章發表心得、較同意/不同意何種說法.....,可自由發揮)


1.劉昱伶:

我覺得教育改革一定有利有弊,不可能符合每一個人的需求,但是台灣教改真的太頻繁了,往往學生還沒適應就又換了新政策,讓人無所適從。

以前升大學的聯考是學生只要讀好書就好,對於家境不那麼好但認真努力的學生感覺比較有利些,但忽略了適性揚才,所以升高中的考試推出二次基測後看似不再因為一時失利而有「一試定終身」的遺憾,但是不久又改為一次基測,還只實施了兩年,用PR值的方式雖然給人比直接用分數分發好的感覺,但其實也是分分計較,期間的免試入學方案我自己感悟最深,因為這個制度幾乎是會考前身,採計國中在校成績等等,都市

的學校我不清楚,但是偏鄉國中的學生如果有能力、家境許可,常利用這個機會,透過學校薦送或者學生人申請上各區第一志願,不過也會使得成績大概在中上游的學生把志願往下填,或者分數比那些人低些的投機者利用這些人的心理往上填,結果高中對學生程度的不一抱怨連連;會考把學生程度分成三個等級又嫌太過粗陋,處於兩等級間的人最是尷尬。

升大學的方式原本是採計聯考成績,方式很簡單,不過也嫌太武斷(一次定生死),但是改成學測後似乎沒好到哪裡去,一是社會組可能因為數學成績沒達到前標、自然組因為國英沒考好,結果和第一志願失之交臂,二是學測考試時間在高三上學期結束後,可以說高三上老師都在衝進度,就是為了留時間複習一二年級的課程,結果高三上的課程不紮實,而大部分(特別是成績落在中上游的)學生在成績出來到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出來的這段時間都在準備備審資料,高三下的課程也常敷衍了事,但是第二階段出來(大約是4月底)後,沒有申請上的學生只能花兩個月的時間繼續拚指考,各方面而言多元入學帶給學生的壓力並不會小於從前。此外現在升學不只看成績,志工服務或校外競賽等等也納入其中,但是對於需要幫忙家裡做生意的學生而言並不公平。

2.邱盈瑜:

臺灣的教育改革在近十年來一直處於朝令夕改的狀況,而無論是政府改變了教育政策的哪一個環節,卻都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尚在學校學習的孩子,更無須說對當屆應考生未來發展的影響。

以升大學考為例,學測與指考已經持續實施了好幾年,而近幾年來,政府希望能縮小城鄉差距(以高知識水平拉高財富水平)、希望達到社會上的公平正義,因此,「繁星入學」被納入了政府的教育政策,但所謂的社會公平豈單單是讓弱勢族群或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得到進入都會區大學的機會而已,政府仍應該要繼續幫助他們在入學後課業上達到一般生的水準。

而其實我認為單就繁星入學這個入學管道而言,其篩選的標準未必是弱勢生可以達到的,以音樂系的繁星入學為例,將門檻設於高標甚至頂標的學校並不在少數,且往往還有需在各大比賽中獲獎等……的附加條件,在如此高標準的篩選條件之下,名為繁星入學的入學管道早已失去了政府原先制定之的初衷。雖然我不知道其他科系是否也有雷同的情況,但臺灣的教育政策除了朝令夕改使全國上下無所適從之外,政府、教育政策與校方之間的連結,恐怕也是需要加強與磨合的。

3.陳彥菱:

台灣政治的短視近利使得政治人物都想要在在位時做出功績,教改淪為制度的操弄而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學生的課業壓力不減反增,十二年國教更是讓原本較為愉悅而自主的興趣探索成為壓力來源。

我會認為十二年國教的推行歷程過於迅速(像是文章中所說,歐美課程修訂歷程10年,台灣制度感覺每3~5年就換一次標準),可以理解教改的目的是要使學生「適性揚才」,但是社會大眾的觀念還沒有準備好,造成會考制度令家長學生們恐慌。並且真正重要的是學校與社會連結的斷層並沒有因此而解決。也許社會大眾的觀念才是政府應該要教育與改革的主要對象。

4.陳伊琪:

我來自澳門,所以對臺灣的教育制度沒有很大的認識,但是感覺臺灣同學的學習壓力好像真的很重。教育制度經常變換除了會影響學生的課業,還會對社會造成影響。在這個試行最好的教育制度的期間,累積每一次的經驗而再推行一個更好的制度。

5.翁婉容:

制度改變的原因若摒除個人利益因素,通常都是為了符合社會變遷以及受眾需求,而這裡指的受眾除了學生,更具有影響力的其實是家長。而大眾的意見通常都是「說話最大聲的」最容易被看見且當作「主流」。因此,不論怎樣的政策,都會有人的利益受損而抗議,然而官員為了順應這些重要受眾、同時也是衣食父母的家長,可能就需要進行改革,另一方面若堅持原策情況亦然。不論是在聯考的年代,抑或當今學測、指考的年代,反對的聲音都是不會停止的。我認為不斷改變的教育改革雖然對受眾有所不便、無所適從,但也在變遷之中得到不同措施的成效比對,但是為了為台的教育發展,個人傾向從以往的變遷經驗中吸取經驗,建立一個專一目標的長期教育改革計劃,推動者必須堅定心智、腦袋清明,使其穩定發展,而不是將可能有的成果都隨著各種不同的改革不斷被腰斬、來不急被看見。為了達成上述,台灣政治環境的穩定和諧與社會大眾的理性也是必須的。

│ edit:簡子純 │ 統整:簡子純 │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