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課程筆記

一、文化

(一)意義:人造的、共享的、習得的、符碼的、統合的

(二)內涵:價值、規範、語言、符碼、行為模式、人造產物

  1. 明顯的:文化成品、物質環境、行為與事件
  2. 隱含的:行動、情感、文化製品
二、次文化

(一)定義:

  1. 次團體的文化
  2. 文化中的文化
  3. 相對於母文化或主流文化(如:同性戀文化、同人文化)

(二)內涵:

  1. 屬於次級社會或次級團體成員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生活方式等等,與同一社會中其他人有顯著差異。
  2. 次文化與整體社會相關,卻有有其特質;對整體社會來說可能有正向或負向的作用。
  3. 社會中的個人既受到共同文化的規範,也生活在各種次文化中,隨時受到次文化影響。
三、青少年次文化

(一)特徵

  1. 反抗形式主義:
  2. 不滿機械化的生活
  3. 抗議功利主義
  4. 強調表現自我

→追求獨立自我、回歸自然、能給予歸屬感的同儕團體、關懷社會、樂於變心

(二)類型

  • 對知識的追求與否:學術型/逸樂型
  • 對成人的認同與否:順從型/疏離型/反抗型

(三)發展傾向

一、逸樂鬆軟的價值取向
二、膚淺刻薄的語言形式
三、封閉唯我的圖像思考
四、短暫閒散的人生態度
五、言行瘋狂的偶像崇拜
六、逃避退縮的藥物濫用現象
七、偏差暴力的問題行為

(四)形成因素

A. 個人身心特質

  1. 個人行為=個人人格+社會環境
  2. 個人價值體系、自我觀念→社會學習的結果
  3. 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奇好動、反應快速、浪漫、主觀與自我意識較強

B. 學校氣氛與師生關係:校長的領導方式、行政人員的作風、校風、教師的期望

C. 同儕團體的規範:同儕團體內部共享的價值與規範具有約束成員的力量

同儕團體的特質
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相當一致
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體一起
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
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權威的限制

D. 社會變遷的影響→青少年的認同危機

(五)在教育上的意義

A. 在教育上的功能

  1. 協助青少年社會化
  2. 反映社會差異因素的影響程度
  3. 提供同儕價值與行為的參照標準
  4.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
  5. 具有「潛在課程」的影響力

B. 運用與疏導

  1. 了解與掌握
  2. 接納青少年學生
  3. 具同理心
  4. 充分的溝通
  5. 課程的改進
  6. 適時的輔導

►問題與討論

※報導:〈校慶學生扛馬桶 原因是這樣〉

※問題:   從北一女朝會時的脫褲運動到這則新聞的於校慶遊行時扛馬桶展現訴求,我們可以看見在校園中的青少年不只有一昧順從校方行為的一面,而是具有通過運動、展演來反映自己的訴求,「讓大人們學會重視自己的意見」。
  請以「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分析此篇報導,並模擬若你為該班級導師,是否會支持學生在校園中從事此類運動,以及在事前、事後會如何應對?

※回應: 【邱盈瑜】
  從此篇報導可以觀察到台東高中學生的行為符合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其中最明顯符合的特徵是「自我表現的趨向」,報導中的學生為了向學校表達他們的訴求,他們選擇在校慶這個最多外校人士會到學校的時間點,以無聲的方式向校長抗議、表達他們的不滿,這很明顯是青少年「追求自立自主、喜愛直接了當的行動」特徵的表現。
  若學生有類似的舉動,只要不妨害他人權益以及學校的名譽,我並不會阻止他們的行動,若在事前我知情的話,我會密切觀察他們的行動是否合乎規範、不違法、妨害他人名譽,但比起台東高中學生的做法,我偏向讓學生發起「連署活動」這樣較不與學校有正面衝突的方式,一來保護學生,二來也同樣能達到預期效果;在事後,無論學生的訴求是否有影響到學校的決策,我都會輔導學生、緩和他們高昂澎湃的情緒,並密切關注學校後續的處理。

│ edit:翁婉容 │ 統整:翁婉容 │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