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一、學校組織

(一)意義:

1.學校是一正式組織,學校組織是人們為達成學校教育目標而結合形成的有機體,藉由學校成員與職位職責結構的交互作用,以及對外界環境的調適來完成學校教育任務。

2.目標:協助學生社會化→有許多部門(=職責結構、科層體制)

└教育目標不離社會的大框架

(二)三個條件:

1.學校教育目標:

提供適當環境(場所、設備、人員etc.)使青少年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以便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

2.科層體制:

學校有靜態的職位權責結構→規範成員行為;這些權力或權威的結構就是科層體制。
    (1) 由一系列特定職位或官階所形成。
        官銜:校長→主任→組長→各科召集人→老師
    (2) 依照專門性才能選任適當人選任職。
        例:總務處選人特別複雜
    (3) 具有正式頒定的組織章程、形式規則、規定任職者的權利義務及彼此交互作用。
        例:[教育人員任用條例](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17)
    (4) 對任職者之升遷、待遇及發展機會均有明確合理的保障。
        例:老師沒有升遷,而是隨年資發放考績獎金→同酬不同工,造成不好的影響(敷衍了事混年資)

3.溝通與調適(與社會變遷的調整、互動):

為使科層體制產生積極功能,改善學校教學與行政效率,意見溝通就是重要手段:
    (1)    組織成員間或部門間意見溝通→協調合作→達成組織目標
    (2)    溝通途徑:縱向(上下層)與橫向(同事間)
    (3)    調適:學校受外在社會環境影響→調適結構功能→持續發展

二、學校文化

(一)意義:

學校組織展現出來其所具有的價值觀、行為等。

1.學校是社會中的次級社會/次級團體,有特殊的文化體系,此即學校文化/校園文化。
2.學校中包含各種附屬團體(如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這些團體的文化均構成學校文化。

(二)特質:

1.學校是一種「教育性」組織

必須維持純淨的環境;教師要堅持教育理想,引導學生積極向善。

2.學校教育承擔社會的根本功能(社會化)

學校教育→未來社會之奠基。教育人員應以工作為榮、敬業、有責任感。
  例:新聞常報導學生被體罰,即使發生於補習班,社會大眾經驗仍認為學校背負責任重大,而因此受批評。

3.學校組織目標複雜而抽象,不易實現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人格,教育人員應講究評鑑方法,注重教育目標的具體化,並力求其實現。
  ↔精神口號?真正落實?

4.學校措施關係全民福祉,容易遭受社會批評

學校教育應配合社區需要,並多與民眾溝通,以贏得信賴。

5.學校為一種「受養護性」的組織

學校不需擔憂學生來源以及經費,不宜過度保守,面對社會變遷,如有不合宜的措施,應有積極改革的勇氣。
  ↔少子化後是否仍是如此?或者學校(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退場?↔偏鄉如何改造學校經營?→發展特色

6.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

教育本是一種「服務重於報酬」的專業工作,教育人員應以此理念從事教育工作。
  ↔經費缺乏時又該如何看待、處理?

(三)內涵:

1.學校行政文化

常決定於領導者(校長)的角色觀念與角色行為
 部分行政人員的價值與行為所形成的潛在文化,也可能影響整個學校組織文化。

2.教師文化

教師同儕之間的交往,以「非正式」社會關係為主,對於學校文化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1972 Hargreaves分析歸納出中小學教師非正式團體的規範:

(1)    教室自主:
        老師在教室裡可以決定如何使用教材、上課方式;走出教室要遵守課綱
    (2)    忠於同事:
        派系與派系間的對立、自成小圈圈
    (3)    **平凡的規範**:
        不能表現太突出、違逆資深教師。
        倫理規範能使人相處較和諧↔需掩藏能力及熱忱

3.學生文化

(1)    同儕團體中,學生可以在自由、平等與民主的氣氛中體驗校園生活的另一面,並嘗試扮演各種新的社會角色。
    (2)    同儕次文化有符合教育目標與教師期望者,也有抵觸者。
    (3)    **柯爾曼(Coleman,1961)的研究**:
        學生在運動、領導才能與人緣方面的表現,比學業成績更易獲得同儕的認同。

4.社區文化

學區制下,社區背景(價值&行為)影響學生表現、學校氛圍
  例:客家地區中小學走廊、樓梯隨處可見母語標語

5.學校物質文化

包括校地大小、建築設備、校園布置以及其他物質條件等。

6.學校制度文化

制度: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相當明確、穩定且為人們所公認的社會行為的規範。
  學校中的傳統、習俗、儀式、規章的融合而逐漸形成學校中的文化→型塑學生、老師行為規範。

三、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的關係

(一)組織目的影響組織文化

1.組織目的影響組織文化
2.學校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組織。
3.學校是一種屬於教師與學生組織的學術社區,一種互利的組織。
4.學校是一種公益組織,提供才智與資源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領導(校長)的重要

(二)學校內部組織方式影響學生次文化

1.能力分班與學生次文化
  ↔學生異化、差別待遇→學生自我貶低,有眼光差異
2.常態編班與學生次文化
  ↔仍然有「兩班三組」、「分組」的存在

四、學校文化的設計與塑造

(一)採取民主領導方式,以培養良好校風。
(二)善用教師專業權威,以贏得學生的信服。
(三)增進學校行政人員的教育觀念。
(四)改進課程內容、編班方式與教學方法。
(五)去除社區文化的不利影響。
(六)改善學校物質環境與教學設備。
(七)重視學校潛在課程的影響力。


◎問題與討論:

〈學校行政人員「大逃亡」 教局砸1.1億 激勵教師兼行政〉

1.請問教師兼行政對於學校可能產生的影響為何?(導致的風氣、學生上課品質、教師本身利益等都可)
2.新聞中的措施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方法?

如果沒有頭緒也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拜託老師兼任行政 校長:就差沒下跪〉

邱盈瑜:

(1)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可能會使得授課品質不那麼好,畢竟學校行政人員需要處理的事務並不少,教師在課餘時間處理完行政事務後,勢必花在備課的心力、時間會被打折扣,間接也會影響學生的上課品質。雖然兼任行政人員的教師的確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補貼,但以教育的整體表現而言,教師兼任行政人員所獲得的個人利益遠不及壞處;獲利方恐怕只有可以減少人事支出的政府。

(2)文章中讓兼任行政人員的教師減少授課堂數或許可以減少他們的負擔,間接讓學生的上課品質提升,但我認為這個方法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但如果是教師只負責教師的教育事務,學校行政人員則再另外聘請專業的行政人員,一來免去教師兼任行政人員的負擔,一來也避免無行政經驗的教師接手行政事務所造成的作業不便,但唯一要再思量的問題是另聘行政人員肯定會增加人事費用。

翁婉容:

  1. 教師兼任行政人員的影響:

A.正面影響

(a)學校行政運作能適時依照師生需求做調整

(b)減少校方支出

(c)教師增加教學以外的經驗

B.負面影響

(a)教師並非專業行政辦事員導致行政效率差

(b)教師課後備課時間減少導致授課品質下降

(c)教師被壓榨勞力,尤其新進教師長需要任勞任怨,零經驗卻要擔任組長、主任

  1. 減課、增加補助等獎勵方案雖確實減輕教師兼任行政的壓力,但仍有部分問題如行政效率、新進教師被壓榨等未被解決,況且若一位教師未把心力放在教學上、沒有時間思考如何精益求精,而是不斷耗費心思處理校務瑣事,即便添加了許多亮眼的行政經驗,教學能力卻未增長,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 edit:劉昱伶│ 統整: 劉昱伶 │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