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的性質
**1.教育學的基礎學科。
**2.社會學的特殊理論學科。
**3.教育學和社會學的中介學科。
社會化過程說
描述並解釋個人如何透過社會關係以獲得並組織經驗的一門科學。
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說
1.教育制度:研究教育制度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繫與作用的問題。
2.教育活動:分析其形式與內容,在社會結構中所受的制約與其對個人和群體的影響。
修習教育社會學的目的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1.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 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
- 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
- 教育機會均等
- 教育與文化、政治、經濟、社區
2.運用社會學的概念分析教育制度,進而解決教育問題**
- 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 班級社會體系
- 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
- 青少年次文化
-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 教育專業的社會學分析
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
【十九世紀】
- 教育社會學不屬於社會學,只是與社會及教育的改革議題相關。
- 華德(L.F.Ward)《動態社會學》指出教育是促使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認為是社會學家探討教育的開始。
- 涂爾幹(Emile Durkheim) 影響1920年代法國的師範學院開始教授社會學學科,因此被稱為「教育社會學之父」。
【教育的社會學時期---Educational Sociology】
- 1907年 Henry Suzzallo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首先開設名為Educational Sociology之課程。
- 1940年代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變得遲緩,因素之一是受到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影響。
- 1950年代 社會學發展成量化的科學,強調實證與統計(此為Educational Sociology 改為Sociology of Education的背景)。
【教育社會學被正名後---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1963年 美國社會學學會更名為Sociology of Education ,並取消溝通「理論與實務」的副標題, 突顯其邁向純粹科學之路;主編及編輯顧問不同於原本以教育學者為主的編輯群,改以社會學者為主。
Coleman等人研究學校資源分配及其對學生成就之影響,引發了美國「學校教育效果」研究之風潮 。
1970年代以後 美國以結構功能為主的實證量化研究開始受到挑戰。
【新教育社會學興起---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 1970年代之後 在英國出現的「新教育社會學」採用不同於之前的研究取向與方法來解釋學校如何複製與改變社會。
(其源自Bernstein與Berger & Luckmann的知識社會學)
新教育社會學專注的三種議題為
(1)質疑教育之不均等
(2)將課程研究作為教育社會學優先探討的議題
(3)強調教師與教育學者是進步改革的行動者
【新教育社會學之後】
1.1980年代起
英國的教育社會學在大學教育系開始式微, 且陸續受到政府嚴厲批評過於理論不務實以及採用進步主義的意識型態,最後在師資培育課程中被刪除。
2.1990年代後
新教育社會學出現著重特殊重點的分支學科,甚至有被「政策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人類關係與教育」等科目取而代之的現象,突顯了教育社會學現今的兩難處境。
社會學的發展
孔德(A. Comte)
1. 創社會學一詞(1838年)
2. 主張以自然科學的方式客觀地分析與解釋社會現象。因此,社會學為一種實證科學。
史賓塞(H. Spencer)
1. 以進化論觀點說明社會學發展過程。
2. 提出「有機比擬論」,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極為類似。
華德(L. F. Ward)
1. 注重社會動學(社會力)的探討。
2. 提倡「社會導進論」,主張透過有計畫的社會行動來改進社會。
二十世紀初以來,主要發展趨向:
- 社會學的內容越充實,概念越豐富,理論體系越完整
- 從綜合的討論演變到分析的研究
- 脫離哲學的思辨而注重科學驗證的研究
- 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並行發展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 依範圍大小 「鉅觀」社會學、「微觀」社會學。
- 依研究對象的性質 社會「靜」學、社會「動」學。
- 依研究目的 理論的(純粹的)、實用的(應用的)。
- 依內容 「普通」社會學、「特殊」社會學。
社會學的概念運用
│ edit:邱盈瑜 │ 統整: │